台灣的代工產業何去何從?這可能是我的博士論文題目,還沒想清楚,你有沒有什麼看法?
從台積電採取了所謂專業晶圓代工生產模式後,就開始了台灣一二十年來的電子專業分工「風起雲湧」的時代,電子業開始在台灣蓬勃發展,其中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代表,每年為台灣創造極為可觀的產值,但曾幾何時,電子代工的毛利已從過去的百分之三十以上,降到前些年的百分之六、七,到最近如果可以保三、保四就足以讓人稱羨!即便如電子五哥龍頭的鴻海集團,目前的毛利也只在百分之五、六間。
這期的今週刊(還是商業週刊?忘了)以大篇幅報導,曾是鴻海郭台銘口中的電子一哥廣達集團,不但從一哥的位子上跌下來,現在甚至連二哥位置也被華碩迎頭趕上,岌岌可危。廣達集團可說是台灣代工產業的典型代表,上市之初股票曾飆漲至將近千元(沒記錯的話,好像是八百九十九的樣子),到如今股價僅在五六十元間擺盪,似乎就說明了台灣代工產業的一頁滄桑史。台灣的代工產業到底還有沒有明天?明天又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,似乎是值得好好探討的一個問題。
當然這個問題很久以前就有人給了答案。已經退休的宏碁集團前董事長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的概念,認為企業如果想要繼續發展下去,必須靠朝附加價值更高的兩端去發展,一端是創新研發他的能力,一端則為提高服務價值、自有品牌。的確,這應該是台灣的代工業者可以找出路的方法之一。舉例來說,目前國內上市股王宏達電,就是含綿小姐即將要去的公司(我很擔心她去把它做倒ㄟ,傷腦筋,因為她才剛下定決心離開緯創,緯創的股價就一直飆,這下她去宏達電,會不會拖累人家啊?),據我在華碩的同學講,其技術創新能力真是超強,所以宏達電是個蠻特殊的例子,他一方面幫國際大廠代工,甚至同樣的機子在不同的國家貼不同的廠牌,但事實上是完全一樣的機子,再回銷到台灣來;另一方面他又自創品牌「多普達」在台灣銷售,似乎是技術領先跟自有品牌它都做了,只是不知道萬一有一天它的技術不領先了,還有沒有人會繼續記得它?
當然,要能在代工產業繼續生存下去,還有個不錯的法則,大公司努力去購併小公司,小公司等著被大公司購併,做好垂直整合,才有可能跟品牌大廠抗衡。拿廣達來說吧,雖然郭台銘曾推崇林百里是電子一哥,但過去的股王如今卻有江河日下的感覺,因為連搶奇美通訊都搶不過郭台銘,一哥換人做做看,自是不足為奇。
然而問題是,台灣到底有多少業者實力大到可以到處購併來衝其事業版圖?鴻海可以,廣達可以,華碩可以、仁寶可以,明碁可以,那麼其他公司呢?又如果沒能力購併別人,體質與產業互補性又沒強到足以讓人有興趣來購併你,怎麼辦?是不是就此墬入時間的洪流,只留下遍地「相思」?還是能夠自立自強,走出一條康莊大道?這條康莊大道又該如何走?恐怕才是業者與政府應該嚴肅面對的課題!
- Jul 09 Sat 2005 20:07
台灣的代工產業何去何從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